作者 雅尼克
发表日期 01/12/2009 更新日期 07/12/2009 13:10 TU
在今天的《思潮与政见》专题节目时间里,我们同大家谈谈法国作家加缪及围绕是否将加缪遗骸送入先贤祠的争论的话题。
加缪的全名是阿尔贝 加缪,上世纪二战时期活跃于法国文坛的作家,戏剧家和哲学家。加缪于1960年死于车祸,时年仅四十七岁。加缪虽然英年早逝,但却有多种重要著述传世。他的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以及思想论著《反叛的人》均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加缪同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生活于同一时代,是当时法兰西双峰并立的文坛巨匠。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在7年之后1964年获奖,但拒绝领奖。
2010年一月四日,是加缪去世五十周年的忌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提议在加缪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将加缪的遗骸迁入法国先贤祠,与法兰西历代文坛巨匠如伏尔泰、卢梭、马尔罗等共列于千古不朽之林。加缪一生短促,但其成就在生前已经获得共识。五十年之后,在柏林墙倒塌二十年,共产主义乌托邦破灭之后重读加缪,加缪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变迁而获得空前彰显。如果要已两个字来概括加缪的写作的话,那就是反抗。加缪的一生,一直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反对暴政、反对愚昧、反对蛊惑、反对权力、反对盲信。加缪发表于1951年的《 L’Homme révolté》中译为反叛者或反抗者,均不太贴切。此书是一部系统论述人类反抗权力、反抗暴政、反抗暴力的思想著作,并非讲述一个特殊或孤单的个人反抗或反叛的故事。
加缪的伟大正在于在1951年苏联共产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清晰地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极权性质。极权主义概念的提出者安娜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于1951年,英国天才小说家奥威尔的小说《1984》发表于1949年。加缪同欧洲当时凤毛麟角的洞察先机的思想者同时,在共产主义光环十分诱人的时候点破了共产极权主义的机理,留下来不朽的传世佳作。加缪是萨特的好友,当时的法兰西,是左翼思潮占上风的时代,智慧如萨特也为共产主义乌托邦的歌声所吸引的时候,加缪却能保持着惊人的清醒和冷静。现在看来,加缪的思想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将加缪送入先贤祠,毫无疑问,加缪是当之无愧的。而这一提议来自法兰西总统,显然也代表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礼赞。从这一角度看,加缪进入先贤祠当然应该是理之所归了。然而不然,正如当年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加缪的儿子,让·加缪(Jean Camus)不仅不买总统的面子,也不愿意其父遗骸进入先贤祠,不愿意其亡父的精神遗产同国家权力联系起来。
由此,是否将加缪遗骸送入先贤祠一事,于是成为法国舆论的一个争论话题。争论的焦点当然不是加缪是否能够入住先贤祠,也不是什么样的先贤应该进入先贤祠。而是先贤祠由于为国家权力所掌握,因而进入先贤祠既可能是民族的共识,也可能为党派权力所用。法国现总统萨科齐以右翼政党首领而入主爱丽舍宫,尽管在用人和政策上可能打破常规,突破左右边界,但从其执政大纲、信奉的价值准则等看,仍难跳开右翼范畴。将怀疑一切权力,反抗所有暴力的加缪也纳入国家正式祭奠的先烈之列,自然也可以充实法兰西官式文化遗产,但法兰西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系统却绝非官式文章可以囊括。在一定的条件下,官方的认可可以确认民间的价值,民间的价值也可以丰富官方的典藏 。官方应该有自己的位置,但却不能垄断社会空间和话语空间,也不能垄断价值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民间舆论对萨科齐提议将加缪纳入先贤祠的批评与其说是反对萨科齐在政治上的投机嫌疑,毋宁说是对民间、自由、多元价值的捍卫,是法国公民社会坚实、发达的体现。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RFI:不朽的加缪与官式文章的位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