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在贵国旅游,做功课也白做,不如不做

小朋友显然认真做了功课。可他见到的材料全是胡编滥造的。粗看了一下,头一段就错误连篇,不知什么垃圾读物里看来的。第二段是垃圾读物常用的所谓古典造园艺术的大水词儿。第三段最绝,也不知道哪个王八蛋新近编出的拆字的美丽的传说(不说相关基本事实的张冠李戴)——这类杜撰,要是出在明清还则罢了,可偏偏出在二十一世纪。编这种故事有意思么?
很同情这位小朋友,被毒害的。贵国连一个园子的历史都不能如实告诉公众,还能有什么可信的?


[苏州] 拙政园 2006-08-12 16:19

因缘天定
http://scujun.blog.163.com/blog/static/1171155200671241990/

苏州园林之首,首推拙政园。其名早在读《苏州园林》一课时便知晓,十数年后终得一见,快事。

拙政园在苏州市中心北面,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初看地图,很奇怪这座闻名的园子在如此闹市的地方。即使回溯五百年前拙政园初建之日,这块流水护岸,绿柳成荫的地界,也应早已熙熙攘攘,要选作清修之地未免太喧闹了些。拙政园第一位主人是明代大吏王献臣。根据所查到的资料,王献臣(公元1473一约1543 年)字敬止,号槐雨,苏州人,明代弘治进士,同其父王瑾在京都做官。《明史》有传,王献臣隶籍锦衣卫,官玉御史。锦衣卫初为皇宫禁卫军,明中叶之后渐与东厂太监相勾结,为害朝廷,声名狼藉。而王献臣却出淤泥而不染,清正廉明,终为东厂所不容,两次被贬,一次还拘禁于监狱,受杖三十,谪上杭丞。第二次被谪为广东驿丞。罢官后失意回乡,在苏州城内购下200余亩地,请“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设计,历时16年建成该园。史书上对他的品格,赞誉有加;“不阿法,抗中贵”,“有直臣风”,“明法守轨,多所绪正”。王献臣博学多才,虽无诗词留存于世,但在《文征明集》中可以看到文征明和王献臣的五律和七律各一首。能与文征明相酬唱,其诗才当属不凡。园中的亭台楼阁多有雅称,如“海棠春坞”、“与谁同坐轩”、“雪香云蔚亭”等,都反映出园主自赏清高的心态。王献臣很爱这座园子,本想传之于家,但数百年间拙政园却是数易其主,这是后话。

拙政园的门票70,还不卖学生票,让我俩穷学生心头直痛。不过既然来了,不看就更冤,只得忍痛掏包。拙政园有免费的导游,听一路讲解,再亲睹当年的风物,怀古思今之情油然而至,实在是精神的无上享受,所以门票虽贵,还是有所值。拙政园,进门是一座叠造精巧的假山,为“障景”之用。“障景”是古代造园一法,为的是让游人进园后不是一览无余,从而引起游园之兴。绕过假山,才可以看到园中景物。拙政园中多植荷花,岸边有多窍的太湖石,其中一块据传是宋徽宗的花石纲所遗。从山水楼台的布局到道路设计,可以说里面的每一个视角都是匠心独蕴。游园的路线,直线的不会超过五十米。拐弯后会有“柳暗花明”,平路走多了就设计一点“爬山之趣”,长廊太长,就在壁上装花窗,让每一步都如在画中。苏州园林之妙,来到拙政园才能深深体会。从此不会再羡慕哥特式的尖顶和罗马式的立柱。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根植于自己骨髓里的中国式的物质审美,仿佛唐诗宋词流淌过身躯,丝竹之糜溢于七窍。

一瞬间,我向往有一座园子,一座能让我忘记尘世,只伴明月清风的园子。

从导游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一些造园法。如植树,须植石榴,意为“多子”,植金桂和玉兰,意指“金玉满堂”,等等。暗叹园主虽经宦海浮沉,既已出世,仍不绝凡念,所有那些脱俗的亭台名,原来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精神催眠罢了,胸臆未免太小,这等眼界也并不算高瞻。王献臣生时很爱这园子,但其子却是个典型的“二世祖”,吃喝嫖赌渐耗光了家财。传说王献臣一日忧心起,在街上散心时看到一拆字先生,就想问问爱园的前途,写一“拙”字与那拆字先生。那半仙为了讨好王献臣,就说:“贵人有烦心事,不过即日可便解,您看,您写一‘拙’字,‘手’一挥,所有的烦恼都‘出’去啦!”王献臣心一沉,心想自己的园子终是保不住了,又急又气,回家没几天就西去了。果然,王的儿子没了父亲的管束,更加肆无忌惮,后来更是与苏州留园的主人徐泰时豪赌,一夜之间把园子输给了徐泰时。这就是拙政园的第一次易主。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走在王家用以赏秋景的金银桂园里。当时心中一震,原来,这象征富贵荣华的金桂树银桂树下,还有过如此可悲可叹的往事。玉环飞燕皆尘土,难道美的东西,被占有和被毁灭,是不改的宿命?待到高处,再看身后的一片桂林,恍然明白,要想把“美”物化起来,是花一点匠心,投一点钱物就能够做到的。但是千秋万载之后,繁华褪尽之时,这美必不属于你,因为良辰不再,美景也会被雨打风吹去;而要长美,必须将美留存于心,传承于子,发扬于世。这样,即使沧海桑田之后,拙政园湮灭于人祸天灾,只要人心的美常在,也依然会有万千“拙政园”重现于人间。

走出门的时候下了一场小雨。好雨知时节,雨后的拙政园更显清秀可人。我在出口处的花廊下照了一张留影,以此向“人间天堂”——苏州的最美之所告别。见识过最精纯的物质美,够了,我弃去原有的念头,不再想拥有一座像拙政园一样的园子。以后我要追寻的,是心中的美;我要做的,不是物化美,而是留存于心,传承于子,发扬于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