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旱灾表明现行农地制度危害粮食安全

李子暘 @ 2009-2-12 21:51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liziyang/archives/280335.aspx

  以中国之大,出现旱涝等自然灾害,本来不足为奇,用不着大惊小怪。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能力,比这更严重的自然灾害,都不难克服。今年旱灾的特殊性在于,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这些不正常现象暴露出了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现行的农业土地制度不但不能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反而很不利于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甚至可以说,危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抗旱救灾,所需无非一是人,二是钱。但这两种要素的供给,现在都很成问题。

  首先,农民抗旱积极性非常低。本来他们应该心急如焚的。可事实看来好像并非如此。这种现象很发人深省。有论者指出,此次旱灾,各地方并无相应预警和对策,而是一上来就由中央政府发布一级预警。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地方政府首先逐级告急,然后,中央在汇总地方信息的基础上再发布全局预警。怎么可能中央比地方更了解具体情况呢?这只能说明,地方政府对旱灾根本就不重视。而地方政府所以不重视,正是因为种地的农民对抗旱不热心。

  这种不热心其实不难理解。目前的农地制度造成高度分散的土地格局。每家农户承包的土地往往很少,仅有寥寥几亩。按照目前的粮食价格,即使大丰收,也挣不到多少钱。种一亩粮食,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进城打工一两个月。如果扣除种子化肥等各项成本,就更不堪了。这还没有计算耕种的种种辛劳。进城打工虽然辛苦,但比起春播秋种的农活来,其实还是轻松许多。

  一方面是种粮食收入不高,另一方面,抗旱、灌溉还要种种投入。况且,许多多年进城务工的农民,早已不熟农艺,更不可能为了那每年千儿八百的收入受苦受累、从头学起。对他们来说,既然旱了,干脆就把今年的粮食放弃了,爱咋咋地。这才是最佳对策。

  没有理由强行要求农民改变这种对策,除非认为农民是农奴,必须按照其他人的意志老老实实地埋头在那里生产粮食。如果果然有人这样主张,我希望他至少不要以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发言,那样未免太不知羞耻了。

  农地的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和落后也是抗旱不力的重要原因。国家总理要去亲自拿水管子浇苗,而奉命前去抗旱的武警只能拿着脸盘跑来跑去地一盆盆往大田里浇水。这种生产效率用来制造新闻还可以,指望着真正解决旱灾问题,是绝无可能的。

  实际上,如果有现代化的水利灌溉设施,旱灾并不是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华北地区算是比较干旱的地区,年降水量只有400-800毫米,但相比更干旱的以色列,水利条件其实强出不少。以色列60%的土地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其余地区更少,不足150毫米。但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中,以色列的农业却高度发达,农产品产量惊人,大量出口,甚至被称为“欧洲的厨房”。凭借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

  农地的水利设施缺乏和落后,也和现行的农地制度直接相关。高度分散的土地承包,而且还是承包而不是真正的所有,不但没有规模效应,投资的预期也很不明确,这时,如果有农民肯大笔投资,在自己那寥寥几亩承包田里大建水利工程,才是咄咄怪事。

  而且,以现有农民种粮的收入,即使再加上养殖、经济作物等副业,也不可能给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小农经济很难积累起大量资本。农地改造和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己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和工业制造业一样,投资可以在农业领域同样创造出大得多的产出。中国的农业潜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中国农业还是大有可为的。如果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农业生产的增长还远远未到尽头。

  不过,现行的农地制度却成为这种大有可为的最大障碍。

  现行农地制度,除非国家征地,否则禁止土地自由流转出农村集体范围以外。也就是说,禁止其他人购买农地。同时,在集体内部,也禁止土地的自由流转和集中。中国农业基本上还处于小农状态。当然,农民并不会驯服地在那一亩三分地上靠种地为生。其他人想继续让农民当农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进城打工。土地撂荒很多。许多乡村都出现了空虚状态。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

  农民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土地是属于农民私有的,那么,土地所有权会随着人口的流动发生相应的变迁。土地会集中到在耕种方面最有优势的人那里。重要的是,这种有优势的人并不必然是本村本集体的人。农民仅是一种职业,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农奴才是固定的身份。如果某个市民认为经营农业的前景更好,他完全可以搬到乡下,购买土地,投资农业。

  在这种情况下,耕种土地的人将是真正想要在这个领域谋利的人,也是在这个领域最有专业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偶然出生在那里的人。对农地的投资也不会受限于现有农民的收入水平。只要有利可图,再大的投资都可能被吸引来。

  专业化的人才、足够的投资、规模化的经营、灵活的经营机制,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中国农业将爆发出现在难以想象的生产能力。如果小小的以色列可以充当“欧洲厨房”,那么,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农场”。

  可惜,所有这一切在现行的农地制度下都很难出现。对于想要投资农业的人来说,如果土地私有权不能得到切实保障,只能得到模糊的承包、租赁等等条件,那么,他们是不可能真正大规模投资于农业的,也不会真正把他们个人的智慧、经验、经营能力等等大量投入农业。只能让那些出生在那里的农民继续耕种那块土地。

  政策制定者满足于自欺欺人,一厢情愿地以为给农民保留一小块土地,就等于确保农民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就等于确保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今年的旱灾应该给他们提了醒。现行农地制度下,大量劳力进城务工,没有明晰的土地产权。无人愿意大量投资农地。投入农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很少。投资不足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严重瓶颈。农业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状态和水平,生产能力低下。当然,靠着庞大的土地总量和勤勉的人民,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不小。但这种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吗?有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的抵御能力吗?是对珍贵的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吗?

  旱灾虽然没有对中国农业造成深重危害,但至少表明了,目前的中国农业抗风险的能力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低的。维持现有农地制度的主要理由就是要保证粮食安全,但把农业置于如此危险、低效的境地,实在不能说有利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正相反,这种农地制度可说从根本上危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一场偶发的自然灾害,或者不期而至的市场波动,就会让亿万中国人民陷入被动甚至贫困。把这种状况称为安全,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要想改变中国农业目前这种落后局面,就必须根本变革农地制度,确立起农民对农地的所有权,并允许这种所有权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交易。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量人力和资金投到农业领域中来,改变目前农业的脆弱状态,提高农业生产力,让中国农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再一次迎来飞跃性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是从根本上建立和保持中国的粮食安全。

  我相信,中国改革的下一个突破口必将是土地制度的彻底变革。这种变革来的越早、进行得越彻底,中国的未来就越光明。来得越晚、改革得越不彻底,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就将遭到越大的压制和打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