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RFI:中国崛起与非洲新民族主义

作者 雅尼克

发表日期 23/12/2008 更新日期 25/12/2008 13:26 TU

2008年10月30日,位于南部非洲的小国赞比亚举行了总统大选,执政的赞比亚多元民主运动党候选人班达仅以三万五千张票的微弱优势险胜反对党候选人萨塔。赞比亚的选举顺利推进意味著民主在非洲的进展,但此次选举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选举议题同中国密切相关。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此次赞比亚大选,可以发现中国已经深入到赞比亚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在赞比亚的推进体现了中国进军非洲的一个面向,这正是此次赞比亚选举的指标性意义。

本世纪初,在中国崛起并与世界接轨的背景下,中国大举进入非洲。2005年,中国成为美、法之后的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投资非洲,既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同非洲的前殖民国形成竞争。中国在非洲没有历史包袱,具有新兴经济的竞争优势。然而,中国进军非洲的步伐也必须接受时间的检验。中国以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为口号主导非洲的经济活动,相对于欧美非洲政策必须接受舆论监督、必须附加政治条件来说,更适宜于一些国家专制与黑箱作业的现实。但是,面对言路已开、民主进程加快的非洲社会,不顾人权、不讲价值、不考虑弱势群体的非洲政策是难以长久的。中国对赞比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赞比亚却成为现今全非洲反中国情绪最为强烈的国家。在此次选举中,赞比亚反对派不仅指责赞比亚执政党在同中国合作过程中贪腐和不透明,也指责中国在承包赞比亚铜矿开采过程中枉顾人权、草菅人命。随着赞比亚民主生活的推进,中国承包商在赞比亚铜矿开采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日益暴露,引起赞比亚舆论的关注,从而也成为影响选票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在此种情况下,中国成为赞比亚竞选宣传中的主导议题。

中国成为一些非洲舆论批评的对象,并非赞比亚一例。2008年十一月初,尼日利亚宣布暂停中国承包的高达83亿美元的铁路改造合同同样是给中国敲响的警钟。从赞比亚选举中反对派对中国的指责分析,当然不能排除这种指责带有一种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气味,但这却显示了非洲民粹型民族主义转向的可能。

长期以来,非洲的民族主义主要目标是针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同社会内部的艰难转型相对应,面对长期国际冷战格局和本国经济的停滞,非洲专制政权一方面钳制言论自由,一方面操控民粹主义,将问题归咎于殖民主义。这种在整个不发达的所谓第三世界广泛存在的反西方的民族主义认为:西方殖民遗留下的历史后果,西方掌控的世界金融体系,不平衡的经济格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边缘地位等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长期迟滞的主要原因。而非洲更是长期西方制造的灾难的受害者。

不可否认,殖民主义在非洲和其他殖民地国家均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痛。但是,将后殖民时期非洲发展迟滞的原因完全归因于殖民历史显然也有开脱本国执政集团责任之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历史从拉美和亚洲突破。亚洲与拉美包括南非等国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起飞表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中胜出是完全可能的。

一方面中国经济起飞使得非洲民粹性民族主义失去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东西冷战结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破产后自由、民主潮流的强化,也加速了非洲民主化进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非洲公民社会壮大,舆论空间扩展。在这一新的历史格局之下,中国在非洲的出现因而也面临着重大考验。此次赞比亚选举中国成为舆论批评对象,意味著旧的反西方的非洲民族主义正在丧失基地。值得观察的是:中国是否会日益填补空白,成为非洲新民族主义的目标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