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华尔街日报:谷歌高层激烈争论退出中国的内幕

2010年 01月 14日 10:33
http://cn.wsj.com/gb/20100114/atc103440.asp

谷歌(Google Inc.)威胁退出中国的惊人之举,其决策过程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两位明星创始人与其他高管辩论探讨,处理内容审查与网络安全问题的恰当方式。

谷歌称,它遭到了源自中国、针对其公司基础架构的高技术、有针对性的攻击。谷歌对这一情况非常公开化的反应酝酿了数周之久,其间谷歌创始人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深度参与。

对这两个人来说,“中国”一直都是一个敏感话题。与布林交谈过的人说,很久以来布林就曾向朋友和谷歌的同事吐露他对于在华经营的矛盾心理,说因为他在俄罗斯度过的童年,所以对于与政府内容审查合作的道德困境就更显突出。多年来,布林一直是谷歌非正式的企业良心,及其“不作恶”(Don't be Evil)信条的守护者。

针对网络攻击的调查在数周前展开,但谷歌是怎样侦测到攻击的还不清楚。据知情人士称,当谷歌员工搜集到更多证据、并相信这些证据表明攻击与中国和中国当局存在关联时,首席执行长施密特(Eric Schmidt)与佩奇、布林开始一起讨论应该如何做出反应,由此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探讨究竟是留在中国、尽力从内部改变这个政权,还是应该离开。谷歌一位发言人说,佩奇、布林和施密特都不会发表评论。

据这些知情人士称,施密特坚持一贯看法说,在中国经营业务以尽力开放这一政权是道德的。布林竭力反驳说,公司已经尽了力,继续审查搜索结果再也说不过去。

据一位知情人士称,三人最后一致认为,他们应当公开披露这起攻击,努力与他们眼中企业界存在的一种暗箱文化决裂,不像它们那样对这种性质的攻击保持沉默。

上述几位知情人士称,很快,谷歌负责公共政策与传播事务的副总裁惠特斯通(Rachel Whetstone)开始为公司计划公开发布的声明起草并修改了数个版本,然后让三人过目。

三位大头一致认为,博客文章除了谈论攻击事件本身以外,还应该加上一些有关人权问题的措辞,其中最强硬的措辞是博文倒数第二段中的一句话。

该段落说道,在考虑了这些网络攻击以及中国过去一年试图进一步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后,他们决定重新评估谷歌在中国业务运营的可行性。

由于担心谷歌在中国的员工有可能遭到报复,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及其顾问要求在声明中加入了一行文字,说该决定是由公司在美国的管理团队做出的,谷歌中国团队对此毫不知情,也未曾参与。

据两位知情人士说,谷歌的一批管理人士周一被告知,公司计划周二公布上述声明。

为了进一步保护在华的中国员工,谷歌的管理人士在声明发布前几分钟才将此事通知中国团队的绝大部分员工。

谷歌三位最高决策人士发生意见不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说,施密特去年就对记者们说,他曾一直反对佩奇让谷歌推出一个网络浏览器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佩奇的意见。

谷歌在中国的行为一直在为西方公司是否应在中国做生意这一涉及范围更广的地缘政治争论输送话题。2006年,在谷歌表示将审查其中国搜索引擎后,美国众议院要求该公司前往国会解释其这一行为。美国众议院已开始考虑通过立法手段禁止美国公司除某些特定情况外与中国官员合作。

谷歌周二表示,它将不再遵守中国政府的要求,对其在华网站Google.cn的搜索结果进行过滤。该公司说它将与中国政府讨论此事,并表示,它意识到此举可能意味着公司将不得不关闭Google.cn以及公司在华的办公室。

谷歌的决定与许多美国企业加大在华涉足力度的经营策略可谓背道而驰。中国既是美国企业重要的潜在出口市场,也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所需众多制成品的来源地。

美中贸易的资深观察人士暗示,谷歌和美国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可以迫使中国放弃互联网审查或其他行为的影响力。

除了Google.cn这个网站外,谷歌这一决定还有可能影响到该公司在中国的一系列商业项目与合作伙伴。由于如此公开地斥责了中国当局,谷歌自身及其合作伙伴有可能遭到中国政府的报复。谷歌的决定也会影响到其在中国本地市场的竞争者,谷歌撤出中国有可能使他们受益。

Jessica E. Vascellaro

Google百度和谷歌的那些事

作者:virushuo 发表于 2010-01-14 22:01 最后更新于 2010-01-15 00:01
版权声明: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blog.devep.net/virushuo/2010/01/14/blog56google_blogtinyfool_1_go.html


很久不在这个blog上写和技术无关的东西了,尤其不想写跟业界有关的东西,觉得太空,太忽悠,对别人没价值。但这次,我想写写这5,6年对google和百度的一些观察心得。这里面,这里面存在大量的个人推论,我并不能担保完全正确,请只当作是一次思想的碰撞。

这篇blog主要由我完成,Tinyfool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亦有重要贡献。

1 google,不作恶,信息流动

众所周知,google的目标是"整合全球信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这可以看作加快信息流动。信息流动变快是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加速,始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线,快即是价值。从蒸汽时代到现在,每一次让移动速度加快的方式都造成了人类巨大的变化,只不过,在蒸汽和机械的时代,加快的是人和货物的移动,信息时代加快的是信息的流动。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事情不再需要实体物质的流动。比如,我们不再需要人去送一封信,而只需传递一封电子邮件。我们也不那么需要去订阅一份报纸送上家门,而只需要浏览门户网站。这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改变。而Google所做的,是继续加快这种信息流动的速度,让人们需要的东西更快的呈现在眼前。

Google始终坚持Pagerank排名,除了惩罚作弊者,并未干预过任何排名。这是因为,信息的正常流动才会加速,加速信息是Google的价值,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Google绝对不允许把广告插入到搜索结果中。否则搜索结果质量会下降->用户不满意->搜索量降低->广告点击降低,最终仍然造成收入下降。(后面我们会讲到百度完全不同的做法)

投放过Adwords的同学会发现,并非价格越高越好,就算单价非常高,如果匹配度很低,广告点击率就会很低。这样Google仍然会降低这种匹配的出现频率。这样就避免了在A在B的搜索结果中投放"我是B"的广告来误导用户。

在这个体系下,有用的东西就是有用的,信息流动会变快,Google会推动这种信息变的更快,没用的东西就是垃圾,会阻碍信息流动,Google就让他变的更慢,直到被放弃。

Don't be evil 这句口号,可以理解为东欧出生的布林对人生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Google商业利益的准则。因为,越是不作恶,越是让信息有序,正常的流动,给Google带来的实际利益也就越大。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句作秀的口号,事实上这是商业和个人追求的双重准则。


2 baidu,竞价排名,Google

百度显然看到了搜索的巨大价值,于是挤进了这个市场。我们且不论搜索质量,先看百度的利润来源。

百度同样有右侧广告(类似Adsense)和左侧排名。左侧排名就是所谓的竞价排名,这是百度的"创新"。竞价排名是百度收入的主要来源(注1)。

前面说过,竞价排名会干扰用户搜索体验,这大家都深有体验,某些热门关键词,百度前几页的结果都是竞价结果。那么为什么Google不敢这样做,而百度这样做就赚翻了呢?

昨天我在twitter上说过一句话:"adsense是促使信息有序流动并盈利,竞价排名是破坏信息流动并盈利。也难怪两个公司的人看问题截然不同。"

很多人有体验,如果你的搜索结果比较靠前,百度会有销售来找你做竞价排名,如果不做的话,很快你的搜索结果就骤减。这种"巧合"正好说明了阻碍信息流动也是可以盈利的。换言之,帮助别人照看孩子可以赚钱,威胁别人家孩子来收保护费也可以赚钱。

那么,按照前面的说法,阻碍信息流动的应该会被用户抛弃,在百度这边为什么情况相反呢?

搜索引擎的结果好坏实际很难评价,通常来说,"好10%"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这在这个市场上反复被证实,仅仅让搜索结果比对方好10%,或差10%,不会对用户体验影响太大。第二梯队中的搜狗,有道,搜索结果未必真的比百度差多少,但无论如何也无法翻身。同样的竞争也发生在了Google,Bing,Yahoo之间。换言之,搜索引擎产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产品。

在百度起家的年代,Google遭遇了最严重的屏蔽。大家应该都有体验,在大公司内基本无法正常访问Google。我们且不去讨论这种屏蔽的始作俑者是否是百度(无论百度是否加快了这种行为,最终的结果也必然发生)。那几年,又正好是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最快的年代(注2)。大量的新互联网用户直接成为了百度的用户。

搜索引擎市场上,"获得第一批用户"是至关重要的。

比较百度和Google的产品和收购策略,百度通常收购能带来巨大流量的产品,包括hao123,天空软件站等等。而Google收购的通常是具有独特的技术,可产生独特数据的产品,比如Analytics,blogger。

百度的主要企业运营行为是围绕"获得第一批用户"的。这些方法包括:工具条,hao123,和软件下载站合作等等。Google被屏蔽看作这种行为的反向手法,无论是否百度造就的,至少这个结果导致了百度获得了更多的第一批用户。

在一个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的市场上,百度可以"挟流量以令诸侯",这时候,他破坏一部分信息正常流动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因为用户毫无比较。

Google的铁杆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用户,这部分用户用过Google,也用过百度。有明确的比较和鉴别能力。他们最终选择了Google。另外一类是专业用户,他们真的发现百度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时候Google对比百度的优势大大增加,到达了用户满意程度的临界点,于是这部分用户也选择了Google。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部分用户偏重娱乐。这些用户很难分辨Google和百度的区别。甚至他们会觉得百度更好一些,因为百度提供了方便无比的MP3搜索。他们一旦先尝试了百度,那么就会留下,继续成为百度的用户。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3 谷歌做了什么

2006年,Google决定开设中国办公室,并命名为谷歌。这是Google创始以来,最大胆,也是最小心的尝试。他们从来没有过试图进入一个需要过滤某些内容的国家(如前所述,这是阻碍信息流动,同时也背叛了Google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看到Google的小心翼翼。比如,Google.cn是没有Google Account的。用户不能注册,也就没有密码,因此也就没有泄密之忧。后来有人嘲笑谷歌音乐可以用各种帐号登录,但就是不能用Google Account登录。所有需要登录的Google服务都没有进入中国。包括Gmail,Gtalk,Blogger等等等。

Google从进入中国那一天,就给自己设置好了底限。这种底限,就是李开复所说的"总部压力"。

李开复的谷歌,是谷歌,绝不是Google。是一个像百度的外企。

3个字可以来概括谷歌几年的工作:"倒流量"。倒流量的工作由一系列的合作(迅雷,sina,天涯,265)完成。这和Google的传统做法完全不同,Google几乎不去主动谋求流量,产品质量会解决所有问题。但谷歌必须谋求流量,一个急进,喜欢去大学讲座和写书的职业经理人,不会有创始人那样的耐心慢慢的守着一个市场。这让谷歌越来越像百度。

众所周知,用和对手一样的手段不可能打倒对手。

谷歌推出的最重量级产品,是谷歌音乐。这显然是看到了百度在MP3搜索上获得的好处,意图获得以娱乐为主的用户。当然,鉴于Google全球的品牌,这些音乐需要有版权。我不评价这个产品的好坏,但这显然和Google总部习惯格格不入。难道Google不知道去做一个音乐下载产品吗?难道Google不能去做一个下载站吗?总部不去做,只不过是因为这和价值观不符。

同样的价值观不符,还包括和天涯合作的来吧。之前说过,除了独特的数据,Google不会主动创造内容。以Google的胸怀,可以去索引百度贴吧和知道,并放在结果的显著位置,但没必要自己去模仿一个贴吧出来。这种竞争的水平太低了。

甚至,谷歌把中国访问Google.com的流量"劫持"到了Google.cn,以便提高自己的"占有率"。这件事让很多Google老用户恼火,Zola曾经在某个李开复参与的活动中举手提问,如何才能在中国正常的访问Google.com。

"倒流量"之后,谷歌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这是应该的。不过,新上升的占有率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搜索流量就不得而知了。正如百度搜索和贴吧等产品的比值是个秘密一样。

百度跟在Google后面,而谷歌跟在百度后面。

除了倒流量,谷歌也在"抓收入"。

投放过Adsense的朋友,大概会记得,Adsense的匹配质量越来越差,医疗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之前经常有人因为作弊被封掉帐号,后来再也没人说过自己的帐号被封。

我07年的两篇blog提到了这件事:
对不起,这是谷歌,不是google
去掉了blog上的google adsense

这两个特点都不是Google Adsense应有的特性。Google Adsense应该是匹配准,不干扰用户,且提供有用信息。时常读英文内容的人会时常看到Adsense广告的匹配相当精确,时而有点击的必要。

离开了这两个特点,可以把谷歌的广告看作一个大的广告联盟。这和拿了很多小网站的Banner的流量去找广告主谈价本质是一样的。在这种广告销售策略下,不需要匹配,不需要杜绝点击欺诈。最舍得花钱投这种广告的,无非是医疗,美容几类。

这几类是最赚钱的部分。不仅对于谷歌,对于百度,甚至对电视台都是一样的。

关于Adsense的故事,可以看看Tiny这篇文章 :我和Google Adsense那点故事

在这5年中,最常被记者们提起的"谷歌困境"就是"总部压力"。在我列出的这些部分,都已经触及到了Google价值观,所以Google必然不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比一下2005~2010这5年,Google做了什么,谷歌做了什么。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项目。虽然结果看起来似乎都是:"市场份额增加,收入增加",Google在这几年,砸实了搜索的基础,扩大了搜索的内容来源和范围,把索引伸向了非数字内容,完成了地图/卫星图/Earth/街景等一系列重要产品,完成了在移动和3G方面的布局。谷歌做了什么呢?音乐,热榜,还有一个抄袭的输入法。

从谷歌存在的那天,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核心意思是:要么把中国当作研发基地,投资,研发,但不运营,要么就干脆去印度开分公司。不幸言中。

4 孙云丰的观点

从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方面考量,都可以看出Google的不作恶,并不是作秀的口号。对于一个靠信息有序化赚钱的公司,必须要不作恶才行。百度正好相反,必须要作恶才行。

Google是幸福的,可以把商业价值建立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之上。这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很不幸,百度不行。

孙云丰的言论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认为Google不是人权斗士,只是个为了利润的市侩分子。另一方面,他又高举社会公平的大旗,宣称百度的道德感。这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冲突。如果Google只为了利润,那么百度同样不应该有道德可言。

一方面,他宣称自己观点毫无错误,另一方面,他又删掉了自己的文章。有人说删贴未必是他自己的意愿。那么,作为宣称"有道德感"的百度员工,他不应该屈从别人的意见删掉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作为百度高管,不应该允许百度公关去打电话要求别人删贴。

今天有一些百度员工为孙云丰辩护,这些说法同样无法自圆其说。试图证明百度是一家很好的公司,并不能证明孙云丰说的正确。正如纳粹德国有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并不能证明希特勒是正义的。他们甚至自相矛盾,认为孙云丰对竞争对手恶言相对是正确的,其他人骂孙云丰是错。如果孙云丰代表自己骂了一家公司,该公司的用户有权回击。如果孙云丰代表百度,那他严重的缺乏职业道德。从任何角度,我也得不出百度员工和前员工的那些结论。

当然,我从来也没认为过百度是一家很糟糕的公司,甚至很多次认为百度正在逐渐变成一家有责任感的公司。遗憾的是,从高管到员工,似乎都没和这家公司一样完成这种转变。

不要以为这次事件打击了Google在中国的份额就幸灾乐祸,事实上,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消失了。这和市场份额无关,和宏观形势有关。这个国家温情脉脉的互联网时代就此结束,就好比IT精英们看不起的那些传统生意人一样,慢慢被兼并,重组,消亡,剩下的那一点,会被扫倒利润微薄的边边角角。就好比,你家楼下菜市场那个可怜的菜农,守着那一点点收入,还要担心城管。这是这个行业中每个人的悲剧。

Tinyfool说:百度的矛盾在于,Google的成功是他在全世界资本市场受宠的原因,但他们可能无时无刻不想google死掉会更好。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在中国出现了,他们真的会高兴吗?

Google给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信息流动加速,就是信息永存。当我写完这篇blog,发布在我的blog上,按下"发布"之后的几分钟,各种蜘蛛就会蜂拥而至,把这篇文章复制若干次,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文章即永存。无法被某个组织控制或删除,也无法阻止其流动。公关公司不行,某个国家政府也不行。孙云丰的言论,和百度其他员工的言论,也将和这篇文章一样,被永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热爱Google的原因。

现在,我要按下发布按钮了。

寓言一则

网易、腾讯、百度、谷歌等几个用枪逼着趴在一起在中国吃屎。某天,一直捂着鼻子吃屎的谷歌终于爆发了:“臭死了,老子不吃了。”网易的眉头皱了一下,腾讯好像听到了,好像没听到。百度听到了,偷偷朝谷歌那边挪了一下,把谷歌那份屎扒到自己面前继续吃.

最新:传谷歌放弃与相关部门协商 2月底前退出中国

TechWeb

2010年1月14日消息,据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谷歌将放弃与有关部门间的协商,将在2月底前退出中国,仅保留手机Andriod平台相关业务。据称会有100人左右的Andriod工程师留下,另外工程师可根据项目性质进行转岗。

1月12日,谷歌公司发展事务副总裁、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博客中说,谷歌集团已经决定不愿再审查我们在Google.cn上的搜索结果,因此如果可能,公司将在未来几周和中国相关部门讨论在什么样基础上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运营未经过滤的搜索引擎。

多姆德在博文中表示,谷歌承认这很可能意味着公司将不得不关闭Google.cn,以及我们在中国的办公室。

谷歌中国昨天晚些时候对媒体表示,对目前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并称正在审视总部决定,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据悉,昨天谷歌中国召开了全体员工的视频会议。谷歌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在会上表示,“我们现在还没有正式做出退出的决定,是否退出取决于和中国政府商谈的结果。”

古哥事件之相关回忆:一个总是拆用户邮件的邮局

未来的主人翁的日记
2010-01-14 11:43:07

http://www.douban.com/note/56843255/

07年底左右,公司上一个项目,设立一套反垃圾邮件系统来过滤海量的INTERNET垃圾邮件。因为本公司挨踢部门向来不差钱,且用微软的东西上瘾,所以这次也没多做什么比较就用上了微软客户经理热情推荐的新产品:EHS(exchange host service)。这个产品非常特殊,因为一般做垃圾邮件过滤不外乎买一些设备或者软件在公司的邮件网关上建立一个类似防火墙的过滤闸口,而微软的这个新玩意就是一个庞大的海外数据中心,用户在收INTERNET邮件的时候,先到微软的服务器上走一遍,把垃圾邮件和病毒都过滤掉了以后在进公司的邮件网关。就好比你租了一个净水装置,装在离你家200米远的社区卫生中心里。这样好处是从此你不用关心这个装置的维护,社区中心的专业团队都帮你办了,当然缺点就是你需要不停的付钱租用(仿佛单机游戏进入网游时代,是把?)。

这个项目实施起来非常非常简单。我们部门都觉得碰上了简单任务。结果某天晚上一切换,测试,大家都傻了。邮件只是从微软的数据中心里过了一遍,居然引起大范围的INTERNET邮件延迟,达20分钟到数小时不等。怎么回事呢?部门里连我3个人通宵加班,不停的测试,找原因,最后终于发现了一点规律。

刚刚说了,这个服务会把原来直接寄到我们公司的邮件先加个转寄到微软的数据中心。我们公司的服务器当然是在国内了,如果用163,SINA等国内的邮箱发,当然这封邮件就是在北朝鲜局域网内传递的邮件了,而微软的数据中心在哪里呢,弗吉尼亚,华盛顿,新加坡,都柏林,随机找一个帮你做过滤,

好了,发现问题了把,对了,微软EHS服务会把你本来的 国内 邮件,统统变成 海外 邮件。

本来你从163给公司发邮件,路由是 163国内服务器-》公司国内服务器

现在成了 163国内服务器 -》微软服务器(北美,新加坡,欧洲。。。。)-》公司国内服务器。

你看,一封邮件,进出北朝鲜Gov...Fcuk ...the World 2次,一切问题全来了。伟大的Golden Shield会对进出国内的每一个数据包做拆解,嗅探,关键字搜索。。。。对于邮件来说,它就是一个不停在拆你邮件的邮局,拆完了,看看,有没有敏感词,没有,把信糊上,再装莫作样的给你发出去。。。有敏感词。。。。。抱歉,有时候直接把你信扔了,同时是不是还会把你记录在案就没人知道了。。。。这样一个邮局的存在,什么邮件延迟啊,莫名其妙的掉信啊。。。。都可以理解了。。。。。

分析过程中我们问了很多INTERNET、广域网方面的专家,他们对Gov...Fcuk ...the World 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一听说我们这个反垃圾邮件系统的原理,都露出了诡异的笑容。。。。。纷纷表示这样搞肯定会有问题的,特别是邮件,思科华为那些几百万上千万的设备是用来干嘛的,就是来拆你们的信的啊。。。。。。。此时我们部门集体痛苦地把脸扭到一边。。。。,

这次古哥事件曝光,想必搞网络的都不会太惊讶了,因为其实这种行为已经持续不知道多少年了。。。。只是这次比较过分,以前是自己开个邮局,有邮件在此中转就拆开看看;现在成了到潜到别人开的邮局里面,把密码锁破解了进去看别人的邮件。。。。那就。。。不合适了。。对把。。。

最后我们的项目是如何收场的呢。。。。我们经过反复测试,总算找到了点规律,发现如果从微软新加坡的数据中心发过来的邮件,Gov...Fcuk ...the World 似乎就相对来说比较开恩,延迟或者掉信就比较少;而如果邮件从北美的服务器过来。。。那简直就。。。。。。。。。所以后来我们就向微软施压,强迫他们为我们改变了产品的定义,把发给我们的邮件强制从新加坡数据中心转发。而不是随机在全球的数据中心中转。这样其实就等于没有了冗余的路由,但是至少邮件能比较正常的接受了。。。后来因为Gov...Fcuk ...the World 的问题,我们的INTERNET邮件还发生过好几次怪问题,症状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不过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跟外籍老板解释,他还挺兴奋因为这个理由够政治够有料。。。。。。囧

微软也很郁闷,我们是EHS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用户,这个系统在北美日本都用的很好,满怀信心想向中国大陆推广,结果第一个SHOWCASE就搞的这样喇叭腔。。。。。现在这个系统在中国是不是推广开了我不知道。反正听说微软已经考虑在北朝鲜局域网内部再建个政治正确的数据中心。。。。。